高产L-精氨酸菌株的基因组整合与表达调控研究,主要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相关基因进行编辑、整合与表达调控,以解除反馈抑制,优化代谢途径,从而提高L-精氨酸产量,具体内容如下:
一、基因组整合策略
关键基因整合:将鸟氨酸乙酰转移酶编码基因argJ整合到菌株基因组中,可增加L-精氨酸合成的前体物,促进它的合成,例如在谷氨酸棒状杆菌中敲除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ldh后,在该位点整合argJ,可减少乳酸副产物积累,使L-精氨酸产量提高。此外,乙酰谷氨酸激酶编码基因argB也是关键整合基因,敲除谷氨酸分泌蛋白编码基因 NCgl1221后,在该位点整合argB,能减弱L-谷氨酸的胞外分泌,增加前体物积累,进而提高L-精氨酸产量。
代谢途径相关基因整合:可将大肠杆菌来源的不受L-精氨酸反馈抑制的 argB 基因整合到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中,解除 L - 精氨酸对该酶的反馈抑制,增加 L-谷氨酸向L-精氨酸的代谢通量,提高其产量,还可通过下调葡萄糖-6-磷酸异构酶基因pgi的表达,迫使代谢流重定向到磷酸戊糖途径(PPP途径),提高胞内NADPH水平,为L-精氨酸合成提供更多还原力,如将钝齿棒杆菌中pgi的RBS替换为强度更弱的元件,可使其产量显著提高。
二、表达调控机制
解除反馈抑制:L-精氨酸合成途径中的argA、argB等多个基因,受阻遏蛋白ArgR和FarR的转录负调控。当细胞中L-精氨酸浓度上升时,它们会结合到相应基因的启动子区域,抑制基因转录,因此,敲除argR和FarR基因是提高其产量的关键策略之一,例如在谷氨酸棒杆菌中敲除这两个基因后,L-精氨酸产量可显著提高。另外,通过定向进化获得不与操纵序列结合的阻遏蛋白突变体,也能消除转录抑制。
关键酶基因表达调控:乙酰谷氨酸激酶是L-精氨酸合成的关键限速酶,可通过定点突变降低其对L-精氨酸的敏感性,如钝齿棒杆菌中ArgB的E19Y等突变可缓解反馈抑制。同时,过表达与L-精氨酸合成相关的其他关键基因,如pntAB和ppnK基因,可调节关键辅酶,增加胞内NADPH浓度,促进其合成。
启动子调控:利用生长期依赖型启动子(GPP)调控相关基因表达,如调控 sucA 基因,使菌株在指数生长期有足够碳通量流向三羧酸循环(TCA 循环)以维持生长,在稳定期切换到低表达模式,引导更多碳通量生成L-精氨酸,从而优化代谢流分配,提高其产量。
本文来源:西安浩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官网http://www.htswgc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