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氧化氢酶存在于所有已知的动物的各个组织中,特别在肝脏中以高浓度存在。在投弹手甲虫(bombardierbeetle)中,过氧化氢酶具有独特用途。这种甲虫具有两套分开储存于腺体中的化学物。大的腺体中储存着过氧化氢,而小的腺体中储存着过氧化氢酶和辣根过氧化物酶。当甲虫将两个腺体中的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时,就会释放出氧气,而氧气既可以氧化又可以作为助推剂。过氧化氢酶也普遍存在于植物中,但不包括真菌,虽然有些真菌被发现在低pH值和温暖的环境下能够产生该酶。绝大多数需氧微生物都含有过氧化氢酶[4]。例外包括Streptococcus,一种没有过氧化氢酶Chemicalbook的需氧细菌。部分厌氧微生物,如作为一种物质,过氧化氢酶是在1811年被过氧化氢(H2O2)的发现者泰纳尔(Louis Jacques Thénard)发现。1900年,Oscar Loew将这种能够降解过氧化氢的酶命名为“catalase”,即过氧化氢酶,并发现这种酶存在于许多植物和动物中。1937年,詹姆斯·B·萨姆纳将来自牛肝中的过氧化氢酶结晶,并在次年获得了该酶的分子量。1969年,牛的过氧化氢酶的氨基酸序列得以解出。而后,1981年,其三维结构得以解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