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哺乳动物(特别是婴儿),乳糖酶主要存在于小肠粘膜刷状缘,呈灶块状分布,以空肠内活性,大多数哺乳动物断奶后,即乳糖不再是食物的主要来源,乳糖酶活性逐渐降低,但仍有部分人群乳糖酶活性持续到成年以后,这部分乳糖酶持续的人群一般为北欧和中东、非洲的牧民,且这部分人群一般有长期的饮奶生活习惯。
大量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乳糖酶活性随年龄的增长,具有典型的生理性降低,成人乳糖酶下降的不可逆受基因控制。若乳糖酶缺乏者一次摄入较多乳糖,乳糖未能及时被消化吸收,进入后被细菌分解,产生大量乳酸、甲酸等短链脂肪酸和氢气,造成渗透压升高,使肠腔中的水分增多,引起腹涨、、肠绞痛直至发生水泻等,总称为乳糖不耐受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