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5年大阪产业大学的原田教授等从土壤中分离出10C3,并发现此菌株产一种胞外琥珀酸葡聚糖,这种葡聚糖的发酵液的黏度很大,且这种多糖加热到100℃时形成凝胶,并确定了它普遍适用的培养基成分。1966年,原田教授 等人又发现了10C3的自发突变株(10C3K),它不同于亲株产琥珀酸
葡聚糖,而是产生一种不溶的胞外多糖,这种多糖完全由D一葡萄糖残基经β一葡萄糖苷键在C一1和C一3连接形成线性的β一(1—3)葡聚糖,此后,发现此多糖能被靛蓝专一性染色。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劳福德和菲利普斯等人在对ATCC21680限氮连续培养中得到一株高产的自发突变菌株ATCC31749。
生产凝结多糖的菌株的典型世系如图2
国内,何国庆等从稻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数株产碱杆菌菌株,并对其进行了γ射线辐照与硝基胍诱变处理,获取了一株多糖产量高、性能好的凝结多糖生产菌株C125。他们又利用60上标 Coγ射线对产生凝结多出发菌株GM24的菌体细胞与原生质体分别进行辐照处理,发现60 C07射线对GM24原生质体的诱变效应明显优于对其菌体细胞的作用。